

今天(8月19日)凌晨,Steam悄悄推送了一个小更新,直接把游戏评价的显示方式改了。
我一开始看到还挺懵的:原来我们习惯看到的所有评测”(就是总好评率)的位置,现在变成了“简体中文评测”——意思就是,如果你用别的语言,这样就会显示对应语言区的评测分数。
而这个变化看似很小,但其实影响还挺大的,因为同一款游戏在不同语言区的评价,可能是天差地别的,比如《绝地潜兵2》,总体的好评率有78%,但是简中区却只有27%;

再比如《艾尔登法环:黑夜君临》,全球83%好评,但简中区只有64%。所以这种落差一摆出来,很多玩家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,不同语言的玩家,体验和感受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▌为啥要改?全球玩家体验差太多
在我看来,V社肯定不是闲着没事干才改这个的,官方也说了,Steam现在已经是个全球化的平台了,不同地区的玩家体验确实差别很大。
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翻译、文化、网络延迟这类的缘故。就拿翻译来说吧,一个本地的玩家或许会觉得剧情挺好的,然而要是翻译的特别差,外国玩家根本就没办法继续看下去了。过去只看“总体分数”这种方式,根本无法体现出那些问题,现在按照语言进行区分,能够让潜在的玩家更快知道“自己能不能玩得舒服”。
▌怎么运作?有门槛的
当然,并不是所有游戏都会马上受到影响。目前只有评测量比较大的游戏才会启用这个功能:意思是,至少要2000条公开评测,并且某种语言的评测超过200条,才会显示该语言区的单独评分。
在这点上,我认为还是挺合理的,要是只有十几条评论就开始算分的话,那参考价值也不大。现在门槛高一些,数据至少是更有说服力的,而满足条件的游戏页面,会优先展示给你看当前语言的分数,然后是近期评测,最后才是全球总评。
此外,Steam还加了个“语言细分表”,意思是,只要某个语言的评测超过了200条,这个表就会显示出来,玩家一眼就能看到不同语言区的评价差别。

比如《怪物猎人:荒野》就非常典型,它的中文区好评率只有20%。日语区28%,差评主要集中在优化差、网络卡、更新慢,但英文区却有7万多条评论,好评率高达68%,最后硬生生把全球总评分拉到了50%,同样的问题,不同语言的玩家容忍度也确实不一样。

日语区28%
▌影响有多大?不少游戏瞬间掉分
新规则一出来,好多游戏在中文区的真实口碑那可真是“一下子就露馅了”。《明末:渊虚之羽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:简体中文区的好评率仅仅只有45%,繁体中文区是59%。英文区有69%,俄罗斯语区的玩家还算比较满意,达到了76%,德语区的玩家就更厉害了,直接高达83%….

我觉得这种差异或许跟文化背景、对bug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剧情题材的期盼有关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虽然中文区打分偏低,《明末》依旧能排进国区热销榜的前20,这点也说明评价很重要,但也不是唯一决定买不买的因素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新系统还有个“意外的好处”:就是能缓解“评论轰炸”的影响,比如某个游戏在中文区被集中打了差评,那这个结果只会影响中文评分,而不会直接拖累全球总评。
我觉得这其实也算是V社的一道防火墙,毕竟之前像《绝地潜兵2》《Wuchang: Fallen Feathers》之类的游戏,都因为翻译或文化争议,被某个语言区的玩家集中打低分,现在改了的话,至少不会“一锅端”了。
▌玩家自由选择,想关掉也行
但实际上,也并非所有玩家都对这个改动持喜欢的态度,有部分人更倾向于一眼就能看到全球总分,他们觉得按照语言来区分,就好像自己被束缚在了“信息茧房”里一样。

好在V社也留了个后门,如果你还是想看全球综合分的话,可以在商店偏好里改设置。换句话说,喜欢快速决策的玩家,可以直接看语言区分数;而想深入研究的玩家,也是能查全球分和细分的数据的,算是给了大家自由的选择权。
我个人感觉,这次更新虽然一开始看着有点别扭,但从长远来看,它确实是能让评分更真实、更接近玩家本身的体验,对我们这些经常买游戏的人来说,至少能更快的判断:这款游戏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下到底靠不靠谱。
*每天推送游戏资讯、新游推荐、游戏杂谈等,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游戏世界。